以新水墨为桥 让贵州山水与文脉走向世界——专访贵州省九次文代会代表、艺术家陈顺林
2025年11月17日贵州省文联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记者围绕“守黔地文脉,拓世界视野”的核心主题,贵州著名艺术家、“新时代贵州艺术现象”发起者陈顺林接受了专访。作为首位获法国文学艺术荣誉勋章贵州艺术家,他带着深耕多年的创作实践与国际视野,畅谈贵州文艺“传承与裂变”的时代命题,分享用“新水墨”艺术讲好贵州故事的初心与多年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

著名艺术家代表陈顺林在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现场 张朝阳拍摄
“贵州是文艺创作的‘富矿’,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喀斯特生态文化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原生题材’。”谈及创作根基,陈顺林眼中满是对家乡黔地的热爱。自1985年生于黔西起,这片土地的山水人文便深深烙印在他的艺术生命里。从早期被中国教育报刊登的新水墨《黔山》系列与在新加坡多次展出的“繁花重塑”,日本大板国际艺术展展出的“银蝶飞舞”,到后来的“化屋基风景系列”“贵州开阳十里画廊系列”,他始终坚持“常在乡下走、脚上沾满泥”的创作态度,从山乡巨变、“万桥飞架”的工程奇迹中汲取灵感。在他看来,传承文脉绝非简单复古,而是要以当代艺术语言重构地域符号——他将苗绣图腾、阳明文化智慧融入笔墨,让新水墨兼具现代表达张力,用“诗、书画、印+地域”的综合表达与激活本土基因,形成独树一帜的“中融西通”新水墨风格。

图片来自瑞士瑞鑫基金会
(备注:《银蝶翩舞》从日本大板归来后,由欧洲时报、英国新闻速递报、华尔街时报、国际专列周刊、美联时报等国际报刊举行“银蝶归来”线上展报道。)
“守得住根脉,才能开得出新枝;看得清世界,方能走得向远方。”这是陈顺林多年艺术实践的深刻感悟。作为多次登上国际舞台的贵州艺术家,他曾携“大圣系列”“斗鸡系列”作品亮相法国巴黎市政府美术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让西方观众惊叹“中国水墨画还能这么画”。他以贵州“辣”与“野”的独特气质为共鸣点,打破东西方艺术隔阂,既在作品中保留民族文化传统,又吸纳全球优秀艺术理念,用双重目光诠释地域生命力与人文温度。“乌蒙深处的厚重、喀斯特地貌的奇绝,都是贵州的文化名片。”陈顺林表示,要借力文旅深度融合东风,让这些独特地域文化通过艺术创作转化为国际传播载体。
谈及贵州文艺的“裂变”与发展,陈顺林提出,文艺繁荣需要良好的生态土壤。他倡导构建“评论-创作共生体”,让文艺评论走出书斋、介入现场,同时呼吁搭建更广阔的支撑平台,建议设立省级文艺评论研究中心与新锐艺术评论沙龙,为青年创作者和跨界人才开辟展览“绿色通道”。面对数字时代浪潮,他计划推动建立“跨界实验室”,用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让贵州文艺在多元传播中实现差异化突围。
“传承是‘根’,裂变是‘翼’。”陈顺林坚定地说。多年来,他始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坚守黔地文脉内核的同时,不断创新艺术语言——油画中融入中国意象,水墨里吸纳西画技法,让作品既扎根乡土又接轨世界。接下来,他将紧扣乡村振兴、“四大文化工程”等重点任务,以丹霞、莲花等鲜明意象展现喀斯特地域的生命韧性,创作更多有温度、有分量的精品。“我希望以新水墨为桥,让更多人通过艺术认识贵州的山水之美、文脉之深,为全球艺术多样性贡献贵州力量。”陈顺林的话语中,满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贵州省民政厅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云岩区)孵化基地观山堂新水墨研究中心
此次文代会为贵州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陈顺林表示,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时代使命,在传承与创新中攀登多彩贵州文艺新高峰,让贵州观山堂新水墨中心成为文化自信的孵化及展现,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书写贵州文脉的精彩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